辽宁雪花京都律师事务所

辽宁雪花京都律师事务所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制新闻 > 正文

续写“春天里”的故事

编辑:辽宁雪花京都律师事务所  时间:2011/06/27
期许2011,续写“春天里”的故事
一曲《春天里》,唱出农民工追求的心声与梦想,网上热捧一夜蹿红。从此,《春天里》成了农民工的象征,“没有信用卡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成了农民工生活的写照。一曲《春天里》感动了高官,走向了央视舞台……它已不单单是一首感人的歌,承载着众多弱势群体的精神寄托和走向春天里的憧憬与向往。已露出笑脸的2011,能否续写“春天里”的故事?
据2010年12月31日《华西都市报》报道,成都自明年起将取消暂住证。持有成都市居住证或临时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将享受到与成都人相同的12种待遇,包括评选先进、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机动车驾驶执照申领、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法律援助、劳动就业等。尽管此前广州等10个城市已废止暂住证,全面推行居住证,但它仍然是一个利好消息,可看作是成都市给外来人口送上的一份“新年大礼包”——从解决城乡权利到缩小福利差异,成都的十二条具体措施,实实在在,到嘴到肚,很多是走在了全国前列。
中国“打工博物馆”的第一件展品就是暂住证。“暂住证”是深圳移民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它让初到深圳的外来人口拥有了暂时居住的权利和一个身份,但这个词语本身蕴涵着生活的不安定性。后来暂住证制度在中国流传开来,成为特定时期的人口管理方式。自2008年3月浙江慈溪、吉林长春废止暂住证、实施居住证以来,全国各地的城市都陆续实施居住证制度。“暂”改“居”,只是一字之差,但“居住”概念却意味着政府对流动人口从管理变为了服务,体现的是政府以人为本、发力民生的执政理念,同时对流动人口落实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权益保障的功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更要看到,居住证方式有利于消除不同阶层的心理隔阂,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为稳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户籍改革,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了实践样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令,一枝一叶总关情。”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京实地考察了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走访了廉租房住户,提出要向低收入群众提供更多实用价廉的住房,这一场景格外暖人心怀。在此之前,我国决定在2011年将贫困标准线上调到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这比2009年的1196元提高了25%。而城乡“同命同价”、农民工劳动权利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同票同权”,使农民工有受教育培训、发展和获得上升渠道的权利,尤其是在农民工中招录公务员的尝试等,这一切都说明,权利保障是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既包括他们的劳动就业权利、生命健康权利,还包括政治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和社会发展权利,各级官员应带着充沛的感情来破解农民工这一特殊而重大的民生问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成都市卫生局官员在提及300余万流动人口是否增加城市负担问题时,不假思索地说:他们对医疗的需求是现实的,将其纳入医保范畴是必须的。在2011,希望更多官员在解决农民难点时不仅要说“必须的”,更要在坐实中体现“必须的”。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这样描述贫困的全新概念:“贫困的终结不仅仅意味着结束极端苦难的状态,更意味着帮助那些贫困的人走上发展的阶梯,开始能够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与希望。”21世纪是中国城镇化的世纪,更为具体地说,就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世纪。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数据显示,30年来,中国农民工创造的财富占中国GDP总量的21%。但作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阶层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社会尊重。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用勤劳和汗水推动着城市发展,作为新市民,对城市的未来,他们一样拥有话语权。与父辈相比,他们更注重寻求发展机会,追求平等,崇尚个性,权利意识更强,一心想脱离“农门”跃入“城门”。如何以人为本,因势利导,让新生代农民工享有更多更好的幸福感,使他们的都市梦能照进现实,融入当地社会、实现人格平等、和谐共处,这是一道考题,更是尊重和保障民生权利的必然选择。
平心而论,一字之差的“暂”改“居”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个岁末,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低收入百姓感受到的涨价压力尤为强烈,而且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包括幼儿园在内的教育费用与起点公平问题仍比较突出。如何从调整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与改变当下中国社会结构入手,破解户籍壁垒、城镇化中强制拆迁等诸多民生问题,使弱势之痛不再纠结于“权利贫困”,一如既往地解决难题,这是“必须的”。无论是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拿得到钱,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还是企求更高的幸福指数,活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在未来的日子,都需要各级政府的倾情关注,拿出更多更好的制度来化解难题,分好“蛋糕”,唯有此,才能让农民工群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他们在公平中丢下伤痛,迎接挑战,走在“春天里”的阳光大道上,一路温暖。
请添加统计